近年來,張橋鎮深入貫徹落實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堅持黨建引領,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,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、產業提質增效與鄉村共富發展,實現了從“一處美”到“一片美”、從“環境美”到“發展美”、從“形態美”到“風尚美”的深刻轉變,繪就了和美鄉村新畫卷。
改造和美家園,推動文旅融合。圍繞生態宜居發展目標,著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,挖掘村莊歷史文化資源,在硬件上補短板,軟件上提形象,服務上提品質,高標準建成陶鋪村北張胡人居環境示范點,展現和美陶鋪人文魅力。完善停車休息區等基礎設施,設立文化小禮堂、曬秋場所、夕陽角、清水平臺等多個打卡點,讓過往旅客可歇可食可游。深挖陶鋪村農耕文化、匠心精神,收集梳理陶鋪村歷史傳記及風俗習慣,注入村史館、匠心館、陶蘇人家等特色人文景觀,讓每片瓦、每個角落背后都孕育著故事,成為和美鄉村的一道“靚麗風景”。同時,張橋鎮積極探索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,充分發掘陶鋪村人文自然資源,堅持“一心(北張胡)、一軸(G329國道)、三片(休閑康養片、特色農業種植片、傳統種養片)”發展空間布局,謀劃打造“遺址+水資源+田園+林地”的張橋陶鋪家園密磚驛站文旅休閑區,致力融入江巷水庫風景廊道文旅線路,繪制和美鄉村振興發展新藍圖。
做強滁菊產業,激發鄉村活力。張橋鎮緊扣“千萬工程”實施契機,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打造“管李有方”特色品牌,聚力發展滁菊全產業鏈,一朵菊花的產業“良方”走出了一條“小菊花,大產業”的振興之路。管李村堅持“集體+村民”協同發展模式,由村黨總支牽頭,集體示范種植并統一提供種苗、技術、收購與加工服務,帶動54戶村民參與滁菊種植超200畝,年均每戶增收約1萬元,實現“支部有作為、群眾得實惠、集體增收入”。圍繞滁菊產業,貫通“種、加、銷”全環節,前端規模化種植、中端標準化加工、后端品牌化運營,實現從“田間一朵花”到“市場一件貨”的價值躍升。村集體注冊“管李滁菊”商標,積極融入“定有良才”區域公共品牌體系,實現品牌共建、渠道共享。同時,引入專業營銷團隊設計產品包裝,推進線上線下融合銷售,布局當地商超渠道、開展直播帶貨,持續提升產品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,推動滁菊從“農產品”向“特色商品”轉變。
強化村企聯建,拓寬共富路徑。張橋鎮搶抓發展機遇,依托鄉鎮輕紡產業園,以楊店村牽頭,16個村(社區)聯合成立“變廢為寶”共富工坊,承接園區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,千絲露紡織公司提供設備、技術、管理人才以及銷售,形成優勢互補。組建公司董事會,各村書記任董事,聘請職業經理人任總經理,負責工坊運營,定期召開董事會議,推動工坊運營市場化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形成“企業—共富工坊—企業”的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,既解決了園區廢料處理難題,又實現工坊盈利增收,變“政策輸血”為“自主造血”。如今,如今,園區所用員工均為當地村民,實現人均年增收5萬元,村民享受到產業發展紅利。千絲露紡織公司整體搬遷至張橋輕紡產業園,通過村企共建,獲得更多資金、項目、用地支持,依靠產業園實現購銷一體化。共富工坊2024年實現產值4000萬元,純利潤近500萬元,助力村均增收近20萬元,成為滁州市首個升規、首個承接外貿訂單的“強村富民”公司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